中医“治未病”的内涵
导读: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现在被很多人开始接受了,中医对我们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帮助的,那你知道,什么是吗?中医治未病对现在人有什么健康意义呢?接着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。 中医文化在生活中不断的发展,随着人们对中医文化的挖掘,很多人现在都非常重视……
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现在被很多人开始接受了,中医对我们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帮助的,那你知道,什么是吗?中医治未病对现在人有什么健康意义呢?接着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。
中医文化在生活中不断的发展,随着人们对中医文化的挖掘,很多人现在都非常重视中医文化了,也开始渐渐的了解这方法知识了。
其实,在中医上也是有值的考究的文化的。对于我们的健康养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尤其是中医治未病。那么,你真的了解什么是治未病吗?快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“治未病”起源与临床意义
中医文化就是博大精深的,在传统的中医上就是有很多的文化传承的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提出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 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”,就生动地指出了“治未病”的重要意义。
不要好奇预防疾病其实是西医提出来的,其实,中医比西医要早很多年的,中医一直都重视对疾病的预防。
“治未病”的概念最早出现于《黄帝内经》,在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提出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”,就生动地指出了“治未病”的重要意义。
治未病不是无病找病
疾病的预防就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,并不是没有病找病,而是进行疾病的防护。中医治未病不是随机性、临时性的有病早治、无病早防;它是一种生活之道,告诉人们要时刻顺应自然,注意养生防病,把治未病融入于生活之中,全天候关注健康,防患于未然,绝非无病找病。
治未病不表示中医不重治疗
不要片面的理解事情,进行治未病的治疗也是一种长远的打算,也是一种健康的养生措施。有些人认为中医只会养生保健不重治疗,所以提出治未病。其实,中医治未病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疾病规律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;是贯穿和体现在生命全过程中的一种预防为主、防病胜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想,与重治疗并不矛盾。
想到前面,也就是中医治疗未病的关键点,同时,还是帮助我们调理身体的主要方法。
治未病的提出,恰恰说明了中医的治疗是高明、超前、充满智慧的,而不是总被动地跟在疾病后面。这种未雨绸缪、防重于治的思想,立足于随时随地养生预防。正是因为治疗中贯穿和体现着预防为主、防病胜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思想,中医在疾病治疗上与现代医学相比毫不逊色,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中医是“慢郎中”。
治未病不等于吃保健品
很多人就会认为中医养生就是要注意保健品的饮食,其实,并不是完全的这样,生活的健康也是很关键的。提到治未病,很多人的观念就是吃些保健药品,滋补药品多多益善,这种理解是对治未病的曲解。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饮食要有节制、生活要有规律,达到“神与形俱,而尽终其天年”的境界。而中药尽管副作用小,但对常人来说同样是不能乱用的,是不得已才用之。
进行身体的保健在我们生活中就是很关键的,尤其是是对于未知疾病的预防。在西医中就是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,针对治疗苦下功夫,研究科技。其实,在传统的中医上就是进行一些养生的护理,防患于未然,不留疾病孳生的机会。最后,小编建议大家多多关注中医养生,多多了解中医文化。
应用“治未病”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
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: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,而是身体、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。
华佗曾模仿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五种动物的运动姿态,编成“五禽戏”,作为自己和弟子锻炼身体的方法。
亚健康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 an 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,他当时将之称为“第三状态”,又称“次健康”、“中间状态”、“游离(移)状态”等。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: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,而是身体、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。有统计表明,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“第一状态”和患病者“第二状态”所占比例不足1/3,有2/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,即“亚健康”状态。我国目前亚健康约有7亿人,知识分子、企业管理者、机关干部70%以上处于亚健康。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%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